什么是启发性偏差

写作 admin 5年前 (2020-07-26) 397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什么是启发性偏差


“启发性偏差”,说的是当我们没有办法对一件复杂模糊且不确定的事情做出判断时,我们往往会走一些思维上的捷径,要么借助典型代表的例子,要么 借助自身的经验,要么借助某个对比物来辅助判断,这种做法当然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它也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因此在咱们这个专栏的角度,启发性偏差的思维,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思维。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

一个和你关系非常好的客户,告诉你 A 市场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是一个价格导向型的市场,你认为这个客户不会骗你,相信了,因此在制定市场策略的时候以低价作为导向。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启发性偏差,没错客户可能真的没有骗你,但是他仅仅只是市场上的其中一员,他只能代表自己而没有办法代表市场,然而启发性偏差的存在却往往让我们把这个代表无限放大,而忽略的样本数量与真实数量的差距。

第二个例子:

当某个客户拖欠货款的时候,你第一个反应是看客户过往的付款记录,一切良好,因此你心里想:客户的信用记录良好因此应该没有问题。这个思维,就是启发性偏差,因为客户当前拖欠货款和过往付款记录良好之间,并没有因果逻辑,甚至连相关性都不一定有,说不定客户突然破产了呢?说不定客户之前的良好记录就是为了今天骗你的货物呢?假如我们单纯因为客户过往的良好记录,而不去做客户现在的征信调查的话,后果可能就会非常严重。

第三个例子:

你在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陌生品牌的方便面,和旁边你非常熟悉的合味道方便面相比,贵了 10%,这个时候你很自然地认为:嗯, 这个品牌应该比合味道更高端,应该也更好吃。这个,也是启发性偏差, 因为价格贵,说不定是他的成本没控制好呢?说不定是给超市买手的回佣更多呢?而且品牌是否更高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好不好吃我们也得吃了才知道,但是大脑就是倾向于把复杂模糊难以判断的事情,通过简单的价格对比来得出结论。

通过如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启发性偏差的这种思维陷阱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经验本身并不是科
学,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的原因,因为经验只是对过往经历的感性认知而已,许多所谓的事实,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只是人们在脑海中创造出来的。

那么,为了避免启发性偏差的存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最好的一个办法,是问-个问题,那就是:

你是怎么知道的? How do you know?

例如:你的一个至交好友给你转发了“小孩找不到爸妈请找顺丰”的消息,并请你也转发,说是弘扬社会正能量,你不能因为和对方的关系好就选择了无
条件相信,而是应该问一句:

这消息你是从哪儿得来的?

而当他告诉你, 这个消息是从朋友圈看到的时候,你基本上也就知道这条消息的可信度到底是有多高。

又例如:有人的太太曾经纠结过要不要给幼儿园老师送红包的问题,说她有一朋友就是特正直不送红包那种,结果朋友小孩在幼儿园,每次举手想回答问题,但老师都不理他。

这个时候我就很想问一问我太太的那位朋友,你是怎么知道小孩每次举手老师都不理他的?

你又是怎么知道老师不理他是因为没有送红包的原因?

所以各位,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因为他会给我们提供信息真实性的证据,而证据就是我们避免启发性偏差的最好办法,例如”循证医学“就是如此,它和传统医学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传统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更加强调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而循证医学则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它有一个最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点,叫做”证据等级“,也就是根据证据的质量和可靠程度来划分级别,证据等级越高越值得作为判断的依据,而且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专家意见“在循证医学中,是证据等级最低的一个。

举一个前段时间发生过的例子:

二氧化钛,这个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有点陌生的名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无处不在,不管是女士们常用的防晒霜,还是家里墙上所用的涂料,还是糖果里的白色颜色,二氧化钛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然而前段时间,欧盟突然之间将二氧化钛认定为 2B 类致癌物,这个事件顿时在全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what the f**k? 每天涂抹在脸上的防晒霜居然“致癌”?

这样的话,以后是不是就得裸着脸奔跑在太阳底下了?

有一些小伙伴在看到这个新闻时,也跑来问我说“牛哥你们家产品不就用了二氧化钛么?致癌啊!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启发性偏差”,单纯看到“致癌物”这个名字就马上展开了联想,而没有去深究内里的东西。

要正确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首先得来理解到底什么是“2B 类致癌物”。

按照对人的致癌危险性证据等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 IARC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对人体有致癌风险的化学物分为 4 类:

1 类: 对人致癌,有明确致癌性。

2A 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有充分证据证明对实验动物致癌性但对人类致癌性
证据有限。

2B 类: 对人可能致癌,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对人类致癌
性证据不足。

3 类: 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对人类的致癌可能性较低。

4 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其中,所谓 2A 类包含了“摄入红肉”(猪肉羊肉牛肉),“涉及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熬夜) ;而同为 2B 类的除了“二氧化钛”之外,还
有大家日常饮用的“咖啡”。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难道不是天天都在“致癌”? (事实 上,我认为 XX 类致癌物这个名字真的很不妥,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说个“4 类致癌物”他都马,上会怕得要死)

大家请记住医学界的一句名言“脱离剂量谈疗效就是耍流氓”,这句话在“毒理领域”也是一样的,你又不是天天几百杯咖啡往肚子里面倒,怕什么。

而且事实上,真正可能致癌的并不是二氧化钛本身,而是因为它“瘦弱的身体”。

不管是不是二氧化钛,只要人类长期暴露在高浓度(例如 10mg/m3)
的难溶微小颗粒之内,这些微小颗粒被长期吸进肺部之后,确实有可能弓|起相关疾病。

但,即使是从事二氧化钛生产工作的人员,他们所能够接触到的二氧化钛浓度-般也只会是 0.3mg/m3- 6mg/m3 之间,更何况普通的消费者?

更何况,当二氧化钛经过处理之后,尤其是纳米级的二氧化钛,它就牢牢地嵌入载体(例如空调滤网)的分子间隙里面了, 洗都洗不掉,又怎么可能通,
过气管跑到人类的肺部呢?

因此,请大家不要过度解读欧盟对于二氧化钛的这个致癌物标签,更不要因.为这次事件而弃用防晒霜或者防晒喷雾(除非你有什么特殊癖好天天把防晒喷雾往鼻子里面喷),相比二氧化钛这个所谓的 2B 类致癌物,太阳光里的紫外线辐射可是更可怕的 1 类啊。

综合.上述这个例子,对于许多事件假如我们不去深究,而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做判断的话,很容易就会发生判断错误甚至让别人(尤其是客户)质疑
你专业程度的情况。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启发性偏差是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及其常见的思维陷阱,它会让我们盲目地从局部推断全部,从过去推断未来,为了绕开这个陷阱,“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一句话,以及证据等级,是最好的办法。

也留一道思考题:当下属告诉你,客户的市场竞争很激烈,我们必须给予客户 5%折扣的时候,你准备怎么做?


www.trydeep.net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什么是启发性偏差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